大家好,欢迎再次收听藏史德云社的节目,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布老,今天又和大家见面啦!
上次我们从一个宏观角度探讨了尺带丹珠的贡献。本来按计划,应该紧接着讲解这些成就背后的具体细节,但我觉得那样的讲解可能有点单调。所以今天,我打算换个思路,透过金城公主的故事,来聊聊那个时代吐蕃的政治格局,以及唐蕃关系的变化。
今天,我们要讨论的是唐蕃第二次和亲的背景历史。
在讲解没庐·赤玛伦时,我们提到过从公元699年开始,唐蕃关系显著回暖。而这种回暖的显著表现之一,就是双方使节往来变得频繁。具体来说,699年到703年这几年,唐蕃间的使节互访几乎每年都发生,尤其是正月、三月、四月频繁出使。而在此之前的13年里,双方使节仅有6次交往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更广泛地看,从650年到699年这段49年的时间里,唐蕃互访的次数总共只有29次,这和634年到649年那段15年间的20次访问相比,差距相当明显。
展开剩余81%这些数字背后,透露出了唐蕃关系的变化。634年,唐蕃首次互访发生在贞观八年,那时吐蕃的松赞干布和唐朝的李世民的关系亲密。到了649年,松赞干布和李世民相继去世后,局势发生了变化,吐蕃的禄东赞开始把持政权。699年,吐蕃的军事重臣论钦陵去世,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动荡。
松赞干布在世时,唐蕃关系如同蜜月期,文成公主的婚姻便是这一时期的象征。而噶尔家族专权的四十九年,则是唐蕃关系的低谷期,双方的战火不断,互相交战的局面可谓激烈。随着噶尔家族的倒台,唐蕃关系再度回暖,双方使节的互访频率显著上升。
那么,这种关系回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?金城公主的出嫁是否意味着唐蕃关系进入了第二次蜜月期?
答案是,唐蕃关系回暖并非出于两国女性领导人的仁慈,而是因为双方的疲惫。其实,两国都已经在长期的战争中“打累了”,所以才决定暂时不再继续冲突。这时,吐蕃方面的关键人物是没庐·赤玛伦,而唐朝那边,也无需再提,面对武则天的威严,谁还敢与她争锋?
至于金城公主出嫁是否代表了第二次蜜月期,我认为并非如此。就像古希腊哲学家所说,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与尺带珠丹时代的吐蕃已然大不相同。唐朝的李世民与李隆基时期的唐朝也各自有不同的国力和政治心态,因此,仅仅依靠一位公主的婚姻,无法改变两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局势。
公元703年,吐蕃使节的频繁访唐十分引人注意。正月、三月、四月等多个时间节点都有吐蕃使节前来长安。这些使节中,有一位使节在四月来朝,献上千匹良马与二千两黄金,并提出了和亲的请求。从《旧唐书·吐蕃传》中的记载看,这次会谈气氛显得异常轻松,可能两国在这之前已经达成某些默契。武则天特别设宴款待吐蕃使节论弥萨,并在宴会中表演杂技。论弥萨感到十分惊讶,表示想要走近些看。武则天表示同意,观看表演之后,论弥萨对武则天表示感谢:“我来大唐后,您给予了我极大的照顾,礼节周到。今天又见识到了如此奇特的表演,心里无比感动。虽然不能为您做什么,只能祈愿您长命百岁。”
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武则天最终同意了吐蕃的求婚请求。大家也许会问:为何武则天会如此爽快地答应呢?首先,武则天当时已经年迈,到了703年时,她已经80岁,距离她的去世只有不到两年。而长时间的边境战争显然让她也有些心生疲倦,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和亲来减少冲突。
另一个原因则是唐朝当时的战争局势较为稳定。699年论钦陵去世后,吐蕃的军事力量在一段时间内受挫,而唐朝的唐休璟取得了多场胜利,这让武则天感觉到唐朝在西部的局势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掌控。因此,她心中对外部冲突的压力有所减轻。
与此同时,吐蕃内部的政治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。噶尔家族的倒台后,吐蕃的政局变得极为动荡,权力斗争愈演愈烈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吐蕃的赤玛伦需要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来缓解国内的政治压力。所以,吐蕃使节不断发出和亲请求,最终在两个女性政治家的推动下,唐蕃双方达成了和亲意向。
然而,金城公主的婚事并非一帆风顺。在703年,赤玛伦向唐朝求婚时,原本计划的是赤都松赞作为和亲对象。但不幸的是,赤都松赞在704年突然去世,吐蕃随即爆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。705年,王子啦拔步上位,随后被废除,国内的叛乱不断,政权更迭频繁。
与此同时,唐朝也迎来了新的变局。705年,武则天去世后,唐朝重回李氏皇室。李显登基后,唐蕃关系的变化迎来了新的契机。李显性格温和,他并不喜欢激烈的冲突,这为两国关系的和解提供了契机。
经过多次求亲后,707年,李显终于同意了吐蕃的和亲请求,这时的和亲对象不再是赤都松赞,而是年轻的野祖茹(未来的尺带珠丹)。这个时候,李显正忙于与突厥进行外交斗争,因此在南方的事务上,他显得格外愿意避免更多的麻烦,结果就痛快地答应了和亲请求。
那么,金城公主的身世如何呢?唐史中有详细记载,金城公主的父亲是唐高宗李治的第六子李守礼,她的母亲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女儿。李显与金城公主有亲缘关系,李显更是视她如自己的亲孙女。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,这个名字来源于她在一封给李隆基的信中自称为“奴奴”,并称李隆基为“皇帝哥哥”。这段历史关系不仅让金城公主在唐朝皇室中具有了特殊的地位,也使她成为了唐蕃关系中的重要人物。
而与文成公主相比,金城公主的出嫁过程显得更加曲折。从703年开始,唐朝与吐蕃就开始了和亲谈判,然而直到710年,她才正式启程。这期间,政治局势的波动与多次推迟,使得这段婚姻故事显得特别曲折。
金城公主的出嫁,终于在710年完成。送亲的过程中,李显亲自送别,甚至专门让百官为金城公主作诗送行。而为了纪念这次和亲,李显还下令赦免了一批囚犯,并免除了百姓一年的赋税。此外,金城公主的嫁妆也得到了特别的安排,确保她的婚姻能顺利进行。
而文成公主的婚事虽然在唐史中少有记载,但在藏史中却有大量的描述,这也体现了她在藏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。
这次和亲的过程虽然比文成公主的出嫁更加复杂,但金城公主依然在唐蕃关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